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,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社会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则是一扇窗,投射出一座城市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温暖。
市政府妇儿工委办、市住建局以《关于在全省未来社区建设中融合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意见》(浙政妇儿工委办〔2022〕9号)和《宁波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(试行)》(甬政妇儿工委办〔2023〕9号)为重要参考和指导,持续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,培育宁波市第二批儿童友好社区43个,以交流互鉴推动社区提升儿童友好理念,互学共进促成社区软硬件设施服务向适儿化改善和提升。
丽欣社区秉持儿童优先原则,通过优化社区设施、丰富文化活动、加强亲子教育支持等多维度举措,不断推动社区治理创新,让儿童在社区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爱。近一年,丽欣社区持续优化成长驿站、图书室等儿童各类空间,打造“家门口”系列服务品牌,孵化“心享家”社会组织,目前已开展亲子阅读、手工、研学、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百余场。
云鹭湾社区从完善成长空间、优化生活服务、畅通参与渠道入手,推进儿童托育成长友好社区建设:整合“有何book”城市书房、“月亮湾”儿童公园等资源,打造“家门口”服务圈;成立“星邻家”托育园,帮助68户家庭解决托育难问题;组建“小蚂蚁”志愿服务队,儿童参与志愿服务110场次,受益4500余人次。
后大街社区依托文化品牌社区特色,以镇红·邻里中心为儿童活动主阵地,打造“芽宝”婴幼儿驿站、家风家训共创空间、幸福学堂等特色空间,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;搭建“校家社”联动机制,成立“向日葵”家庭教育实践基地,提升儿童服务实效;依托“红漫里”党建品牌,培育提供儿童服务的巾帼志愿者队伍,共谱儿童友好“合奏曲”。
玫瑰社区从儿童视角出发,统筹打造“社区+社会早教资源”的“爱护瑰宝”特色儿童友好品牌,依托儿童之家、儿童阅览室等服务阵地,常态化开展“推推车音乐故事会”、亲子早教课堂、向日葵亲子小屋等多样化公益活动,年均服务儿童2000余人次,用暖心服务关爱各龄段儿童健康成长。
欢乐海岸社区以“欢乐海岸·友邻友伴”为理念,以“一圈两线”为核心,妇女儿童驿站、欢乐体育公园、儿童成长商业中心、地铁站等共同构成完备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。“社区+社会组织+商家+爱心企业”协同推进活动开展,为儿童提供优质公共设施服务,打造集“生活”“文化”“自然”为一体的儿童友好社区。
迎恩社区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,秉承“童乐五恩,快乐成长”发展宗旨,打造“童怀党恩、童享慈恩、童尚绿恩、童念感恩、童趣迎恩”阳光禾乐儿童之家,yy易游建设睦邻文化街、最美上学路等儿童友好空间场景,持续开展兰馨亲子阅读、婴幼儿温暖时光课堂、融融娃总动员等品牌活动,为儿童提供全面多元、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。
东江社区依托未来社区建设,以阵地升级促服务精准,创设余姚首家嵌入式托育园,打造童趣书屋、幸福学堂、青少年体适能室等功能室;以“一米视角”绘美好未来,成立儿童观察团,开设“江爱童心”新闻栏目,整合辖区各方资源,开展丰富多样的儿童活动,营造出“幸福东江童畅未来”儿童友好文化氛围。
剑山社区以“转角遇‘剑’爱,童心向未来”为儿童友好特色主题,改善基础设施,建设儿童“一米”街区,以多重文化阵地为背书,链接辖区单位、社会组织等资源,努力打造共建、共享的“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”,优化儿童成长空间,提高儿童幸福感,呵护儿童成长。
谢豹社区从空间友好、服务友好、环境友好等维度积极打造多方参与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新模式:组建儿童观察团,建立“儿童友好·小候鸟驿站”;联合金桥小学打造“童梦桥”科教实践基地;巩固“项目+儿童友好”模式,组织开展“科创向未来,共筑童梦桥”科普实践育苗成长服务、“一米花蕾”外来务工婴幼儿家庭安全照护能力焕新等项目;联动辖区单位、企业、谢豹商圈商户等搭建儿童友好平台,努力构建家门口的儿童友好生活圈。
兰湾社区以“云中乐游·儿童友好”为理念,精心打造每一寸有温度的成长空间,从表层的“空间友好”向深层的“精神文明”逐步延伸。社区倾力推出“快乐添翼”共享妈妈服务项目、“一米圆桌”儿童议事会、大目湾校地志愿者联盟;精心设计红色讲堂、亲子读书会、传统文化等活动,实现儿童友好特色化、品质化和全域化。
望海潮社区立足“一米高度看城市”的儿童友好理念,以“童心童言童成长童力量”为总抓手,探索“一驿站二团队八课堂”服务运行机制,借助实施“一校一路一景”改造,培育“小海鸥”自治、童声悦读、童茁课堂儿童成长品牌,开展童沐文化、童享阳光儿童成长活动,致力打造出“有内涵、有温度、有情怀”的儿童友好社区。
广贤社区以0-18周岁儿童为服务对象,全力建设儿童友好发展服务型社区,以“硬环境”为瓦,结合未来科创社区打造了广学书院、童蒙小贤、丹吉尔稚乐园等多元服务阵地;以“软文化”为根,搭建“5+X”全覆盖“社区儿童网络”,通过融合“家庭、学校、社会”多方力量,打造家门口“15分钟儿童友好服务圈”,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。
本文为原创发表,并经本网编辑。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。